清城區古城村民:從來沒想過自己能住上電梯房

?

9月9日,古城華景苑小區環境。

清遠日報訊 記者張彩霞 通訊員馬文君 9日,鳳城街古城華景苑舉行清遠農村綜合改革成果展及項目落成儀式。這個粵北地區首傢居委會自主開發的項目,歷經三年零八個月的開發,獲得省雙優工程。而古城居委會,敢人為先,集約土地,將村集體資源利益最大化。

契合農綜改 集約一般家庭抽肥土地

古城華景苑是鳳城街古城居委會利用返還用地自行籌資開發的農村自建項目。2009年,清遠市飛來湖防災減災工程項目征用古城居委會395畝農用地,按10%返還39.5畝留用地。返還用地如何用?當時村民們對留用地的處理意見各執一詞,包括全數變賣,分配補償款、合作開發和自行開發三種。

古城居委會書記梁其棟作為市人大代表、清城區人大代表,在人大履職期間走訪瞭許多農村,一直關註和留意農村今後的走向。村級經濟何去何從?梁其棟思考著,“農村為何不能利用自身資源,向市場靠攏、發展呢?”他認為,清遠新農村也可以有新氣象,既解決居民的生計,也可利用手頭資源達到利益最大化。後經兩委會、村民代表和支部黨員全面論證,根據農綜改的指導思想,集約土地,確立目標認為自主開發能體現最大利益。2011年1月21日經廣大村民共同決議,達95.56%村民同意通過。

歷經三年八個台中通馬桶推薦月 獲省雙優工程

然而居委會開發房地產項目,這樣的做法沒有人嘗試過,可想而知將難題不斷。2011年2月始,梁其棟書記帶領相關工作人員將項目開發手續、設計、融資等逐一攻克,並公開征集項目名稱,最終定名為古城華景苑。“隻要讓村民安居樂業,集體經濟發展氛圍樹立起來,那些苦楚都可以忽略瞭。”在本項目辦理過程中,適逢清遠市委、市政府推出農村綜合改革的政策,故得到市、區、街三級政府大力支持,並獲得相應優惠政策。整個工程歷時三年零八個月,籌建過程雖然艱辛,但最終不負眾望,古城華景苑榮獲省雙優工程稱號,並在今年6月份交付給村民和購房戶入住使用。

華景苑總建築面積約13萬平方米,由八棟高層樓房組成,共有879套單位,項目采用蘇式徽派設計的建築風格,還設計有兒童遊樂場、乒乓球場、羽毛球場等。

村民經過自願原則,可選擇購買華景苑項目住宅和領取補償款兩種方式。以戶為單位,按30平方米0人,以2350元0平方米的成本價進行購買或領取36000元0人補償款而放棄購買房屋。而剩餘約2500平方米的臨街商鋪、10000平方米的停車場作為集體資產進行出租,其所有收益歸全體村。除去村民購買的單位外,剩餘的500多戶房屋推出市場銷售。落成儀式當晚還設流水宴席388圍台中通馬桶價錢,來自古城的村民及購房業前來慶祝“入夥”。

古城居委會62歲的朱焯強正帶著孫子在新房裡看動畫片。

村民:住電梯房,曾經想都不敢想

幹凈整潔的小區環境、翠綠的樹木生氣勃勃,華景苑目前已有250戶入住,400多戶正在裝修。中午11點多,62歲的朱焯強正帶著孫子在明亮整潔的客廳看動畫片,今年6月3日,他搬進瞭這套面積150平方米、四室二廳的新房子,電視背景墻是一幅巨大的“富貴有餘”的牡丹圖。四個房間就有兩間是套房,分別住著90多歲的老母親、自己夫妻、兒子兒媳,5歲的孫子和才滿3個月的孫女,一傢7口、四代同堂的生活讓他感覺很滿意。

“從未想過這麼快就實現瞭住電梯房的夢想。”在此之前,他一傢人擠在90平方米的握手樓裡,“白天都要開燈。“因為是步梯,上下樓也很不方便,兩年前,朱焯強的妻子中風,每次下樓看病都要背著,母親高齡無人陪伴也不能下樓。如今入住電梯樓,愛聊天的婆媳倆可以隨時下樓找街坊們聊天散步瞭。

“住電梯房?想都不敢想。”忠叔以前住在集資樓的三樓,潮濕不說,周邊環境很差。忠叔說,征地後,無地可耕種、對未來也很彷徨,“不知這種方式能夠成功。”但最終打消瞭顧慮。看著優美的居住環境,忠叔慶幸當初的選擇。“全賴居委會們的努力,帶領大傢發展新思路。”

村民滿意,居委會工作人員也深感欣慰。麥啟揚是古城居委會的工作人員,此前負責華景苑的報建工作。他的新房子剛剛裝修好,雙陽臺、南北對流,還能看到飛來湖湖景,非常舒適。今年來,麥啟揚成傢立業、新居入夥、最近還剛當上爸爸,“三喜臨門”的他表示,以前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可以買房,更沒想到自己的新傢就在萬達、飛來湖學校、飛來湖公園等公共設施完善的地段。“生活環境改善瞭,也能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為瞭下一代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麥啟揚說,在居委會工作的幾年中,學習到瞭許多新的思路,“很榮幸能夠參與到華景苑的建設中。”他更希望村民們未來能夠團結一致,為集體的發展盡自己的一份力。

鳳城街古城華景苑舉行清遠農村綜合改革成果展及項目落成儀式。

繼續盤活集體土地 集體資產將達8億元

華景苑開創瞭清遠市農村自主開發先河,亦將古城集體經濟引入大發展時期。然而古城華景苑項目的完結並不是代表古城發展的終點,而是意味著古城大發展的新起點。梁其棟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就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的指示,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作為典型城中村的古城,村民們祖祖輩輩在這土地上耕耘,隨著城市的高速發展,賴以生存的土地廖廖無幾,“我們要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成果,將現有的土地資源優化整合。”為瞭能更好地凝聚村民思想,古城居委會還自創“村歌”《共創和諧古城》,訴說古城人們當年耕田種地的心酸,也表達瞭古城社區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盼。

如今,古城居委會仍在集中精力盤活剩餘集體土地,包括東崗水果批發市場17畝土地改造的合作開發、松崗客運站12畝土地改造開發、北丫塘梁圍停車場15畝改造、東門塘地下停車場的開發建設、古城綜合停車樓等項目。以上項目改造開發完成,不僅能推進舊城區古城大商圈的定位,又能完善市政配套。

梁其棟表示,現古城居委會現有資產5億多元(還沒包括現有土地和正在改造開發的項目),待幾個項目建成後,集體資產將達到8億元,古城集體收益將得到快速提升,保障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加快村民們奔康致富。

攝影:清遠日報記者 邱煒民
arrow
arrow

    fnv577px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